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企业资讯 > 正文

从田野调查把脉经济现象背后的真实世界|热点评

2023-05-29 10:17:28 中国银行保险报

穿梭于村庄田野和象牙塔之间,将抽象的经济学假设条件、统计样本和分析逻辑置于真实的世界。一代人对问题的认知,不仅来自书本,还来自那代人对生活的感受。


(相关资料图)

□邓宇

田野调查是研究经济现象的重要方法,以《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闻名的社会经济学者费孝通、以研究交易费用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纳德·科斯均倡导田野调查,穿梭于村庄田野和象牙塔之间,将抽象的经济学假设条件、统计样本和分析逻辑置于真实的世界。真实世界的经济现象以及经济政策更趋于复杂多变,传统或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以及政策框架似乎难以提供更具针对性指导,因各国和地区国情实际和政策市场环境差异较大,很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模型,探求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就变得更加重要。

为何会出现经济学理论与真实世界经济的脱轨?罗纳德·科斯曾撰文指出,只有当经济学定位为去研究现实中的人以及实际存在的经济系统时,经济学这一领域才会创造出真正的知识。当代经济学之所以出现脱轨,或许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建立在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经济学无法解释非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因而出现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甚至水土不服;二是新的经济形态和非传统的经济政策相互掣肘,例如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信息流、资金流,这些结构性的要素变化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并未出现过,经济学范式发生新的变化。

本书延续作者一脉相承的学术研究风格,一以贯之地将接地气的研究理念融入水工研究、企业调查,立足“真实世界”。作者认为,在村庄田野和象牙塔之间来来回回,调查、访问、整理、汇报,不经意之间就走进了一个书本上没有的学问之地。本书自序中,作者特别提到罗纳德·科斯、张五常以及张培刚等经济学者所带来的启发。这些学者无一例外都十分重视田野调查,深入企业和工厂生产一线,对所研究之问题表现出浓厚兴趣,例如罗纳德·科斯研究企业的交易费用就尝试着从工厂和公司寻求企业存在的理由,张五常更是以亚洲农业的各种市场契约为主题,研究养蜂、渔业、滩涂养殖等,这些接地气的研究最终构成了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本质》和张五常《佃农理论》的基石。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作者认为,真实世界里的经济学,是可以向真实世界里的普通人诉说的。但是,现实中可能存在两方面误区:一是过于强调统计数据的样本和信息库,一些研究倾向于从现有的数据库挖掘价值,通过各类数理模型或者软件进行假设、检验以及论证,最终得出的结论却是普遍性的常识;二是过于偏离实际的理论研究较多,一些经济学著作往往来源于过去的经济学教科书的主题,忽视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套用在现实世界的经济学论证,时常得出令人惊叹的结论。如作者所说,搞清楚问题是第一位的,发表是第二位的,为了增加发表机会而写一些自己都不甚明白的“大文”,不可取也。

本书有三大特色:其一,研究论题的连续性,这里的连续性是指本书收录的文章均为作者长达40余年研究的重点,即关于产权、企业家、竞争与垄断以及市场等,围绕中国的市场经济核心议题展开,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涉及这些重要论题,如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其二,研究方法的一致性,作者在研究关于企业家、市场竞争和垄断等问题时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地调研,因而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非常“接地气的”,结合了许多通俗易懂的经济学现象和实例,而且许多论题的展开穿插了重要改革政策、引用了真实的市场主体的调研反馈;其三,研究结论的真实性,作者在论述创业和企业家时就指出了中国企业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进一步分析原因时,作者认为教育方式对企业家精神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并批驳了家族经营和非家族经营的误区,这些研究真实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客观现象,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深化改革。

本书的研究议题颇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突出的议题至今仍有启发意义,可以选取其中的三点加以讨论:一是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作者认为研究者普遍忽视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只能由其天然的所有人控制着这种资产的启动、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本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能立刻贬值,而且人力资本总是自发地寻求实现自我的市场,这一解释可以为就业市场、劳动关系以及劳动报酬制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二是竞争和垄断问题。作者认为市场垄断出现在各行各业具有不同的表现,复合型的垄断成因进入细节后就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不能笼统地反对一切垄断,而是需要区分现实市场的垄断行为以及因果关系,避免造成遏制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反垄断。三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亚当·斯密的“守夜人”学说被后世误解,亚当·斯密的研究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制度环境,并未提出小政府和大社会的概念。

阅读本书可以从中明晰过去可能被称为“常识”的逻辑缺陷或错误的传播,例如对企业家精神、市场竞争和垄断、“守夜人”学说等,在如今来看这些论点之所以会出现误解或认知误区,不外乎脱离了真实世界,简单地套用了过去的经济学理论,而忽视了现实的经济问题。作者认为,搞经济学首先要相信现象背后有道理,到底能不能找到。虽然说本书收录的绝大多数文章源于作者在1998-2001年所未曾系统发表的研究著述,或许其中涉及的许多议题已经过20多年的改革得到了解决,市场环境、制度环境以及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些研究议题并未完全过时,而是具有很广泛的启发性。例如作者对教育、反垄断以及企业家群体等研究议题,如今仍是研究中国经济的几大重点领域,也是国家持续深化改革所关注的焦点。

阅读本书将会受到两方面的启发:一是通过本书提供的调查研究能够熟悉当时的改革进程。由于经济现象的发生逻辑和演进历史是延续的,因而当我们在研究当下的经济问题时,不妨从本书提供的诸多研究议题中发现其中的关联性,将经济现象研究与改革开放历史结合,能够更好地理解现阶段中国经济的真实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是以本书的研究方法弥合自身研究的缺陷。当我们在研究中国经济时可能会出现两大知识盲点,一方面对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缺乏充分了解,导致研究出现要么纯西化、要么纯本土化的极端现象,容易得出先入为主的结论;另一方面对中国经济的本质特征和现实发展缺乏必要的认知,可能出现经济解释的偏离,简单套用数理模型方法或实证研究。作者认为,一代人对问题的认知,不仅来自书本,还来自那代人对生活的感受。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